癔癥性癱瘓(以下簡稱“癔癱”),是一種由于精神刺激、不良環(huán)境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而發(fā)病,可以表現為一個或幾個肢體全部或部分喪失運動能力。癔癱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單癱、偏癱和截癱。體格檢查可以無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也就是說,癔癱沒有器質性疾病,屬于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多見成年人,發(fā)病年齡以25歲至56歲居多,女性比男性多,男女比例約1:3。
癔癱治療后再遇到不良暗示極易復發(fā),暗示可使癱瘓加重或減輕。有報道,反復受不良暗示或精神刺激,有的長達10年臥床不起甚至有可能終生不愈。癔癱在排除了器質性癱瘓的可能后,就可做出診斷,使病人盡早得以治療。偽癱與癔癱不同,偽癱者是故意偽造肢體癱瘓,可能的話要用錄像監(jiān)看其是否真的癱瘓,用暗示療法無效,偽癱者的要求得到滿足或達到自己所要的目的后,不需要特殊治療即可恢復正常。癔癱患者可能除了肢體癱瘓外或伴有癔病性格。
為什么成年人癔癱多見?這主要是成年人走向社會后受到各種刺激性事件的機會多。哪些人易患癔癱呢?有報道,那些開始進入社會的獨生子女,從小的成長環(huán)境是百般呵護、備受寵愛,沒有得到對社會要有責任感的培養(yǎng)。例如獨生子女參加軍訓后,無法承受警官的訓斥和艱苦訓練而發(fā)病。
盡管沒有真正的軀體疾病,但病人一旦發(fā)作,就要積極尋找原因及早治療。癔癱可作為癔癥的一部分,其實癔癱并非有意識地裝病,伴有癔病特征者還可表現為情緒急劇變化,時而狂喜,時而沉郁?;颊叱R宰晕覟橹行?,若受到挫折,出現心理沖突或接受暗示后可以各種身體不適感作為自我暗示的基礎。發(fā)作時不識親人父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果有許多人圍觀時,癔癱患者的肢體癱瘓?zhí)貏e嚴重。
治療癔癱主要靠暗示療法,不能見癱治癱,應以治癔癥為主。要想病人康復,家屬要了解有關癔癱的醫(yī)學知識,主要是加強良性暗示治療,反復對病人說你的肢體肌力是好的,能走的,鼓勵病人多自己活動。有人采用饑餓療法獲得成功,讓病人自己必須走路去取食物,將輪椅甩開盡量不給病人用,鼓勵病人自己多鍛煉行走。
若電針康復手段不能從精神上將患者的心靈創(chuàng)傷抹去,可以考慮加用精神科的藥物治療或催眠饑餓療法等。
癔癱雖查不到器質性疾病,治療上卻比真正有器質性疾病導致的癱瘓更難。難治愈的原因主要是暗示和治療的方法不對,如家屬過于寵愛,不舍得讓病人受到任何的磨難,日常生活照顧得細微周全和反復不良暗示,就會影響病人的康復。比如,走兩小步就讓其坐輪椅呵護著,整天說他的腿不能走路是別人造成的,在患者的心里就埋下了“他就是一個癱瘓病人”的思維,甚至可能會導致病人永遠不能從該病的“魔咒”里走出來。家屬的所謂“好心”,猶如一具精神枷鎖銬在了患者的心上,對于患者來說只能是一場“杯具”。其結果是不良暗示反復發(fā)生,癥狀被加強甚至固定下來,癔癱則長久不愈,最終導致關節(jié)攣縮、肌肉萎縮,這種結果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患者家屬要對癔癱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在施行暗示治療時,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使病人信任醫(yī)生。實踐證明,病人對醫(yī)生信賴的程度往往是決定暗示治療成敗的關鍵。